于庆峰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雷锋精神影响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辽宁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更是雷锋精神发祥地。永恒的雷锋精神诞生于辽宁,既是辽宁的光荣,更是一笔丰厚而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关键阶段,我们要从雷锋精神中汲取营养,激发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澎湃力量。大连要从雷锋精神中汲取振兴力量,在争当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辽沈战役”急先锋中绽放夺目光彩,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加速挺进“万亿GDP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支撑。
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新旧社会两重天,让雷锋从小就确立了坚定的信仰和追求。“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伟大的党啊——我慈祥的母亲,是您把我从虎口中拯救出来,抚育我成长。是您,给了我无产阶级的思想。是您,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雷锋精神的基石,也是奋力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大连率先振兴的思想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大连不仅要当好辽宁振兴“跳高队”,更要勇当东北振兴“跳高队”。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辽宁全面振兴、大连率先振兴的高度关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要和习近平总书记篮球即时比分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党中央赋予辽宁的历史使命、大连的战略定位,勇于担当历史责任,鼓舞振兴突破的信心和干事创业的斗志。
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要大力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自参加工作以来就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时处处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立志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随时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事实上,雷锋用他短暂的人生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也是奋力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大连率先振兴的力量源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这些都深刻阐释了江山与人民的辩证关系,彰显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康庄大道。
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大连率先振兴,要深入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成果。
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要大力弘扬雷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雷锋成长的时代正是新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敌对势力加紧封锁、围堵、破坏新中国的发展,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雷锋在日记中写道:“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雷锋身上所体现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今天的中国无论发展基础还是外部环境都显著提升,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也不能丢。在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大连率先振兴的关键时期,更需发扬顽强的拼搏和奋斗精神,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以敢于斗争的勇气、善于斗争的本领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贡献大连力量、大连担当!
本文系大连市社科联重点课题(2023dlskzd0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大连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首页